<xmp id="44wsi">
<dd id="44wsi"><nav id="44wsi"></nav></dd>
<nav id="44wsi"><code id="44wsi"></code></nav><xmp id="44wsi">
<menu id="44wsi"><menu id="44wsi"></menu></menu>
  • <xmp id="44wsi">

    水族圈怪事,百分比的觀賞魚用藥量,哪位精準這樣使用過?

    2019-05-02 10:25:25

          最近,很多魚友在問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去查詢一些資料來輔助回答,以確保答案的真實性。不過在查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么一件怪事。那就是在提到觀賞魚用藥的時候,也就是觀賞魚生病的時候需要用藥了。常見的一些觀賞魚藥品,如高錳酸鉀,大慶霉素,黃粉白點凈,粗鹽,等等。這些藥品我們在網上查詢的時候,給出的一些治療方案的劑量數據很不科學。其實,我就想告訴大家,網上養魚治病的用藥量數據,大部分是不真實的。比方說,當孔雀魚得了白點病,或者是得了針尾病,燒尾病,這些常見疾病的時候,網上給的資料都會說用什么什么藥,配多少多少百分比,然后配下去,甚至是多少毫升將配下去。其實我們真的有個疑惑,有多少人會真正按照這個比例去下藥呢?給出這些答案的人有沒有考慮到一個魚友家里,又不是開藥店,或者說是做研究的,哪里有那么精準的測量儀器?而且最主要的是都不告訴人家,這個比例是怎么算出來的,那要人家怎么去配呢?

          狀態不好的孔雀魚所以有時候在查的時候就會覺得哭笑不得,甚至覺得這些數據給的很荒誕。不禁還冒出一個疑問,這些數據是隨口說出來的,還是真的自己經過這個劑量去配藥,然后把魚治好了,做的筆記寫下來的呢?講真,說句心里話,這些數據的可信度真的是很低。但是網上在水族圈里面一查資料,就是各種各樣的這些數據。說白了,這些數據實際的可操作性很低。說到這里,我記得前陣子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金魚治病的一個問答,里面的回答就說的挺好的。就是一個養金魚經驗非常資深的老師傅說,每個月都會給自己養的金魚,進行一次消毒,或者說是預防疾病的鹽浴。目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別讓自己家里的金魚真的是生病了才來治療,在平時的時候就把這些細活兒給做好。當人家問他,那么這個鹽浴的濃度是怎么控制的時候呢?這位老師傅給出的回答,我覺得才是真正接地氣的回答,才是真正有可操作性的,比那些百分比強的多了。他說調好鹽水之后用嘴巴去嘗一下。用自己的味覺去判斷這個鹽水,既沒有海水那么咸,那么嗆,又比做飯,下的鹽稍微咸那么一點。瞧瞧這個回答就非常容易操作,而且也非常容易讓我們印象深刻,非常好理解,非常好記得。然后,在講到泡鹽浴的時間,也是比較明確的,大概就泡15分鐘。這位老師傅的經驗一分享出來,其實很多喜歡養金魚的朋友都可以按照他這個經驗,然后實際的去操作,也是非常簡單的。

          可愛的金魚所以我個人覺得真正適合養觀賞魚的這些養殖經驗,應該是通過更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更加容易理解的話,把它傳遞出來,這樣才有利于大家去理解,去接受,去學習。而不是說把一些本來就比較難懂的東西,還通過一些更加理論化的數據給表達出來,那讓咱們這些普通的觀賞魚愛好者怎么樣去理解呢?我們又不是做科研的。最后我想說的是,其實養觀賞魚這件事情沒有那么難,也沒有那么高大上,只不過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信息很多都是太理論化了。很多事情看似很復雜,其實簡單的一個操作就好了。比方說有一些觀賞魚長了水霉病,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觀賞魚疾病。其實只要用比較高濃度的鹽去泡,也可以治好的。并不需要像網上說的那么復雜,用多少百分比濃度的高錳酸鉀去泡。

          狀態爆炸的泰國斗魚希望在現在信息那么發達的時代下,有更多資深的觀賞魚愛好者可以把自己一些接地氣的養殖經驗分享出來,替代原有的那些枯燥又太過理論化的飼養經驗。讓我們國內整體的觀賞魚飼養水平,有實質性的提升。


    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