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44wsi">
<dd id="44wsi"><nav id="44wsi"></nav></dd>
<nav id="44wsi"><code id="44wsi"></code></nav><xmp id="44wsi">
<menu id="44wsi"><menu id="44wsi"></menu></menu>
  • <xmp id="44wsi">

    “沙蟒”是一種觀賞魚,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對家鄉的眷戀

    2019-05-13 09:04:22

         今天無意間看到頭條有個“家鄉文化印記”的活動。看到這幾個字,忽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雖然也不是很遠,但是,難免和大多數身在外邊的游子一樣,微微泛起思鄉情結。現在人在廣州,家鄉是潮汕地區,其實對于家鄉的文化,我們那邊還是比較深的。其實觀賞魚在我們家鄉那邊傳統還是蠻深的。所以,當看到家鄉文化印記這個活動主題的時候,第一個聯想到腦海里面的觀賞魚就是'沙蟒'。這個叫法是潮汕地區特有的,當然了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叫法。不過“沙蟒”這個叫法是最主流的。這種魚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斗魚。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里面會用“沙蟒”來代替“中國斗魚”。因為這樣顯得更加親切。我也相信,看文章的朋友里面,多有對“沙蟒”很熟悉的魚友。

    經典的中國斗魚

          我們叫它“沙蟒”沙蟒其實在中國幾乎各個省份都有分布,由于地區的不同,所以表現形式不同的。南方這邊更多的是因為它們的尾巴是叉狀的。所以有另外的叫法比較通用叫普叉,或者叫叉尾斗魚。而北方呢,相對來說表現型就比較特殊,它們的尾巴是圓形的,所以叫圓尾斗魚。

          北方的圓尾中國斗魚提到沙蟒就不得不說,小時候在水稻里面,或者稻田里,或者小池塘小水溝里面抓它們的情景了。由于小時候可以玩的東西,并沒有那么多,并不像現在的小孩子一樣,一出生就碰到智能手機,可以玩游戲什么的。我們那時候是沒有的。所以經常會到山間或者是水稻田里,或者是小池塘里面去抓魚,這是一種樂趣。記得最開心的是,當我們在淺水區翻開一塊石頭,里面躲著無數的沙蟒魚時候。我們會很興奮,然后用個小塑料袋或者一個自己制作的小網子把它撈起來。當然了,由于這種沙蟒魚的行動非常迅捷,所以是非常難抓到的。一般還要有嫻熟的手法,還有獨特的經驗。所以,每次出去能徒手抓到一兩條都是非常開心的,回到家里就會用塑料瓶或者是飲料罐把它們養起來。

          以前,它們沒那么矯情;以前,自然環境也沒有犧牲那么多小時候養這種,上班也沒有那么講究。或許是那時候的水質沒有被污染的那么嚴重吧!用井水或者是水龍頭直接開出來的水,就可以養得很好了。反而現在很多觀賞魚都變得矯情起來了,真的非常可惜。或許也跟我們的水質環境被污染的比較嚴重有關吧。時代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進步,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是與此同時,均衡總是存乎萬物之間,我們自然的原生環境,也要為此付出一些代價,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說心里話,中國斗魚在潮汕地區為什么叫沙蟒?已經無從求證,或許是因為他很像水里的蛇吧,活動又那么迅速,又那么兇猛。

         翻開石頭,如果看到這么大的,非常驚喜一直覺得中國斗魚在廣東這邊,尤其是潮汕地區,還有梅州地區發展的是比較好的,這種中國斗魚的文化。因為潮汕這邊確實有很多朋友,非常熱愛這種小巧的觀賞魚。甚至用“狂熱”這個詞來形容,都不過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家鄉潮汕地區,觀賞魚獨特的一種家鄉文化印記。

        “沙蟒”的戰斗,更像是一場表演飼養這種沙蟒魚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它們打架。因為兩條公魚一旦放在同一個魚缸里面,沒多久,它們就會劍拔弩張。

    • 先是鼓起自己的腮蓋,沖向對方靠近了之后,張開自己的尾巴,還有個身體的魚鰭,互相夸示。
    • 接著用身體的側面貼著對方,然后不斷的用尾巴拍打對方。
    • 兩條魚,一條的頭對著另外一條的尾,形成一個圓環狀的結構。
    •      這是戰斗之前的前戲,雙方會互相夸耀自己,似乎是告訴對方我很強壯,你別惹我,最好給我識相點退下。
    •      由于拼命用力的撐大自己的魚鰭,在這個對峙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體力。所以,它們需要不斷的沖上水面去換氣。

          其實沙蟒,在觀賞魚的分類里面是屬于迷鰓類觀賞魚。所以它,他們需要直接呼吸空氣里面的氧氣來保持自己的能量。由于這種特殊的能呼吸空氣里面氧氣的獨特技能,也使得它們能在氧氣含量比較低的水域里面能完好的生存。戰斗之前這樣的對峙,大概持續3到5分鐘。如果這樣的對峙依然不能把對方勸退的話,那么接下來時間就是互相廝殺的環節了。通過展示自己的身材,對方都覺得不服。那么就只有真刀真槍,看一下誰是更厲害的,一決雌雄。不過在真正進入攻擊狀態之前,沙蟒會頻繁的用自己的尾巴擊打對面。當擊打對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也就預示著它們馬上就要進入戰斗狀態。那么他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們的嘴巴。首先會攻擊對方的腹部。然后另外條魚會防守,防守也是用自己的嘴巴。所以當進攻和防守夾雜在一起的時候,兩個魚的嘴巴就咬在一起。好像在接吻一樣,其實他們正在用力的跟對方僵持著。這個時候誰也不愿意先松口,因為松口就意味著輸掉了一半。由于彼此的嘴巴對被對方限制住,所以他們的身體也不能保持原來的平衡,兩條魚會在水中保持s形的狀態,一直晃來晃去,甚至沉到缸底。

           對咬中的“沙蟒”,體色太好看了接著,又彼此松開嘴巴,又保持對峙,就是互相撐開魚鰭,然后對峙,然后用尾巴拍打著對方,再用嘴巴互相限制住對方。這樣連續幾個回合下來之后,一般就可以分出勝負了。輸掉的那一方會夾著尾巴躲在一個魚缸的角落,而勝利的一方會窮追不舍。整個過程大概是20到30分鐘,如果兩條魚勢均力敵,可能會打上一個小時也是有的。這就是相當于非常有趣的戰斗過程。

         小時候是“趣”,長大了是“愛”小時候由于沒有其他的游戲樂趣,所以我們經常會去抓一些斗魚,然后各自帶回家自己培養。小伙伴們會再約定好一個時間,時間到了就把自己培養好的斗魚拿出來打架比賽,看誰培養的更優秀一點。輸了就請對方吃一根冰棒,或者是吃一個方便面。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養沙蟒魚的樂趣,是深深印在每一個潮汕地區,喜歡養魚的孩子心里面的。這也是我們從潮汕地區出來的孩子,作為一名觀賞魚愛好者對“家鄉文化印記”最深刻的部分。這種文化不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它會隨著我們去到各個地方,把它帶到各個地方。我們對沙蟒魚的熱愛,從未減少過。

          狀態超好的“沙蟒”不過一晃眼十多年就過去了,以前的鄉村環境還有山間環境,跟現在的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從山間的溪流,或者是小池塘里面找到這種野生沙蟒魚的蹤跡了。我們現在住在高樓林立的大廈里面,卻懷念小時候泥濘的鄉間小路,還有臟臟的小池塘里面那些臟臟的小沙蟒。他們說,喜歡沙蟒魚的人,都是有情懷的人。我說,喜歡沙蟒魚的人,是對家鄉最眷戀的人。因為沙蟒魚是我們每一個在外的游子,在心里特殊的的一種家鄉文化印記。所以我們潮汕地區出來的孩子,只要喜歡養觀賞魚的,無論去到哪里,總會在住的地方養上那么一兩條沙蟒魚。因為,看到它們就仿佛看到了心心念念著的家鄉。

    小時候家鄉抓“沙蟒”的環境


    在线免费视频